处暑养生:“收”好阳气,润肺防燥

时间:2025-08-20 浏览量:210 来源: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作者:刘慧玲

处暑(约8月22-24日)是夏秋过渡的关键节气,中医认为此时“暑气渐消,秋燥始生”,养生重点在于收敛阳气、润肺防燥、健脾祛湿,以适应自然界“阳消阴长”的变化。我们从中医理论出发,详解处暑养生核心要点。

处暑的“天地之气”:暑湿未退,燥气初生

中医强调“天人相应”,处暑时节的气候特点直接影响人体健康:

* 暑湿残留:夏季湿热未完全消退,易困脾生湿(易出现:食欲不振、大便黏腻)。  

* 秋燥初显:燥邪伤肺,易引发口干、咽痛、皮肤干、便秘(肺与大肠相表里)。  

* 阳气渐收:自然界阳气开始内敛,人体气血也应从“外放”转为“内养”。

养生总则:

润燥不助湿(防燥兼顾健脾)

保暖不捂汗(防寒但避免郁热)

运动宜舒缓(收敛阳气,不过耗)

中医处暑养生4大核心

1.饮食:少辛增酸,白色食物养肺

中医理论依据:“肺主秋”:秋气通于肺,燥邪最易伤肺阴。“酸甘化阴”:酸味收敛肺气,甘味滋阴润燥(如梨、蜂蜜)。

优选食物:

- 润肺:梨(煮梨水加川贝)、百合、银耳、山药、杏仁。

- 健脾:茯苓、薏米(炒后更温和)、莲子、芡实。

忌口:

- 辛辣(姜、葱、蒜、辣椒)——辛散耗气,加重秋燥。  

- 生冷(冰饮、海鲜)——损伤脾胃阳气,助湿内生。  

经典食疗方(辨证选用,咨询我院中医科医师):

- 五白润肺粥:百合10g、银耳5g、山药30g、莲子10g、大米50g,煮粥食用。

- 蜂蜜柚子茶:润肺通便,适合阴虚燥热者(糖尿病患者慎用)。

2.起居:早卧早起,防“秋乏”伤气

中医理论依据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”(《黄帝内经》),顺应阳气收敛,避免熬夜耗阴。“春捂秋冻”需适度:处暑后早晚凉,但不宜过早厚衣,以免郁热生火。

具体建议:

睡眠:22:30前入睡,避免熬夜伤肝血(肝血不足易加重秋燥)。

保暖重点:腹部(防脾胃受凉腹泻)、后颈(风池穴易受风邪)、脚踝(“寒从足下生”)

3.运动:收敛为主,忌大汗

中医理论依据:“秋主收”,过度出汗会耗散阳气,违背秋季养生原则。

推荐运动:慢走:早晚散步30分钟,微汗即可。八段锦:重点练习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“两手托天理三焦”。叩肺经:沿手臂内侧(肺经循行路线)轻拍,助肺气宣发。

避免:剧烈运动(如长跑、篮球)、汗蒸(加重津液耗伤)。

4.情志:宁心安神,防“悲秋”

中医理论依据:“肺在志为忧”,秋季易情绪低落,甚至引发“悲秋综合征”。

调节方法:

按揉穴位:太冲穴(脚背大趾与二趾交界处)——疏肝解郁。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)——宁心安神。静心活动:冥想、书法、喝茶(如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)。

处暑养生“3忌”

1.忌贪凉: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避免直吹(尤其后颈、腰腹)。

2.忌大补:此时脾胃功能较弱,阿胶、鹿茸等滋腻补品易生湿。

3.忌熬夜熬夜伤阴,加重秋燥(如眼睛干涩、失眠)。

顺应天时,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,起到“治未病”的作用。

急救电话:0813-120  预约挂号电话:0813-2401126、0813-2401026 投诉电话:2300337 联系电话(传真):0813-2201981  电子邮箱:zg_120@126.com

檀木林院区: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檀木林街19号 汇东院区: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丹桂大街400号
办公时间:上午8:00-12:00,下午14:30-17:30(周一至周五,节假日除外)

蜀ICP备13006683号-1Copyright © 2002-2025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自贡市急救中心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